1、个体化救治方案:重症医学科坚持目标导向性个体化救治原则,由于每个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和基础状况不同,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因素,权衡各种治疗措施的利弊,为患者提供最适宜的治疗。
2、多项技术支持:
(1)体外膜肺氧合(ECMO):通过将血液从体内引出,在体外进行气体交换(氧合)和驱动,再将氧合后的血液回输到体内,暂时替代心肺功能。用于治疗严重的呼吸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跳骤停等,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为危重症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2)机械通气技术:包括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将呼吸机与患者气道相连,辅助或控制患者的呼吸;无创机械通气则通过面罩或鼻罩与患者连接,用于一些呼吸衰竭早期或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该技术可改善患者的氧合,纠正呼吸性酸中毒,为呼吸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
(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采用每天 24 小时或接近 24 小时的连续体外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的肾脏功能。目前该科年开展CRRT约500例次,该技术的成熟运用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医疗费用。在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类中毒、急性肾损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重症胰腺炎、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症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
(4)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运用各种监测手段,如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脉搏轮廓分析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等,实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血管状态和容量负荷,指导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5)重症超声技术:包括心脏超声和肺部超声等。心脏超声可快速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肌收缩力、瓣膜功能、心腔大小等;肺部超声能检测肺部的病变情况,如肺水肿、气胸、胸腔积液等。重症超声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等优点,可在床边快速进行,为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6)重症感染的诊治技术:运用先进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快速准确地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采用集束化治疗策略,积极控制感染源,防治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7)营养支持治疗技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和感染的发生;对于无法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则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以满足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促进康复。
(8)镇痛镇静技术: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使危重症患者在舒适、安静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焦虑,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同时,通过严密的监测和评估,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3、持续的病情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持续、动态的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4、多学科合作:危重症患者往往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治疗。ICU通常与急诊科、心内科、呼吸科、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密切合作,形成强大的救治团队,为患者提供最及时的救治和最优质的护理。
5、严格的感染控制:ICU 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因此,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是 ICU 的重要特色之一。病区拥有多种消毒设备,如呼吸机消毒机、臭氧消毒机、纤支镜消毒柜等,同时通过工作人员规范的手卫生、环境消毒、无菌操作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6、早期康复介入:科室重视 ICU 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为患者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锻炼、呼吸功能训练等,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7、人文关怀:重症医学科不仅重视患者的医疗需求,还强调人文关怀,医护人员自觉充当患者的“临时家属”角色,提供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
这些医疗特色共同构成了重症医学科在救治危重病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得ICU成为医院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